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交流总结材料7篇

时间:2022-12-09 08:05:07 来源:以智范文网

【编辑按】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基层干部 答好乡村振兴“高考卷”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乡村振兴这张…小编为您整理了《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交流总结材料7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基层干部 答好乡村振兴“高考卷”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乡村振兴这张“高考卷”也铺在了基层干部面前。基层干部要捧起“书”,带好“笔”,在“考场”上发挥实力答好试题,才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和重托。

  以人民为“书”,把握乡村振兴的“主旨”。乡村振兴战略的远景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归根结底,始终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答好这份“考卷”,必须以人民为“书”,放下身段、弯下腰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要当好群众“贴心人”,问寒问暖问需求。人民群众想要的、说出口的需求要满足,人民群众暂时没想到的、没有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提前谋划到。也要当好基层“小学生”,问计问招问经验。须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要常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工作的经验、汲取草根乡土智慧,从而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破解乡村治理的各种难题。

  以勤劳为“笔”,绘出乡村振兴的“蓝图”。读书时,老师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的道理不止在学习方面,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政策的“执行人”和“传声筒”,倘若丢了“勤”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政策落地就会打折扣甚至变了“味”。“业精于勤,荒于嬉”,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伟大的奇迹,在脱贫攻坚的“考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同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铸就了一个惊艳世界的脱贫奇迹,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榜样就在前方,广大基层干部要再接再厉,继续争做业务“多面手”、岗位“老黄牛”,用勤劳填充人生底色,用勤劳在乡村振兴“考卷”上绘出美好蓝图。

  以乡村为“考场”,珍惜乡村振兴的“舞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对基层干部来说,既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珍贵的锻炼机会。这意味着今后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带着使命和担当来到农村,会有越来越多好的政策和方针惠及农村,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产业涌入农村……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基层干部要以乡村为“考场”,不当夸夸而谈的“花架子”,只当脚踏实地的“泥腿子”,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在磨练与摔打之中快速成长,在乡村大“舞台”上挥洒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第一书记”搭起乡村振兴的彩虹桥

 

  近日,中办印发了关于继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通知,选派第一书记是党中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高度,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为驻村帮扶的重要力量,在人员确定上要把好关、定好调。

  第一书记要政治硬。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理论和路线,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贯彻下去,做好党的政策的宣讲人。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坚守党性,将智慧和汗水洒向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书写“山乡巨变”的壮美篇章。

  第一书记要能力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们肩负党的重托,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要以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工作中,做好与村两委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好支持和帮扶作用,着力推进强村富民,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帮助建立起一整套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社会有序稳定发展,为村民增收增产构建公平公正的环境。

  第一书记要想法新。当前我们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期,要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党的新部署、群众的新需求,对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创新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式,以强有力的举措,汇聚强大力量来推进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机遇期,等待着广大第一书记建功立业,实现民族复兴,希望广大第一书记不负组织重托,坚决完成使命,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打好“三张牌”助力乡村振兴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这是在充分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大好局面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国家强。要坚持“派强用好”与“严管厚爱”双管齐下,用好人才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
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
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打好人才“发展牌”,严管厚爱“方向”明。组织“招贤纳士”是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人才发展制度是“筑巢引凤”的根本保障。定期对驻派干部进行分级培训,可帮助干部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履职水平。不定期开展与驻派干部的谈心谈话,可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排解负面情绪,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干部晋升和福利保障制度,可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此外,适时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仅可对品质好、业绩优的干部形成精神激励,同时可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干事担当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基层、奉献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点亮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红色文化在推进党的建设、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红色文化蕴含丰富信念力量、精神力量和奋斗力量,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厚滋养。推进乡村振兴,要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坐标和奋斗源泉,不断擦亮红色印记、建强红色组织、激发红色动力,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乡村振兴凝心汇力聚能。

  擦亮红色印记,厚实奋斗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村庄的闪亮印记,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光荣传统和光亮事迹,其蕴含的红色精神在惊涛骇浪的洗涤中更加璀璨夺目,在时代风云的磨炼下更加光芒四射,这种历久弥坚的红色精神是照亮前行的灯塔,也是激励奋斗的源泉。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当代“追梦人”当在红色文化引领下高举矢志奋斗旗帜,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吹响持续冲锋、决战决胜的号角,在红色精神浸润中激发“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潜能和力量,不断厚实奋斗底色、涵养奋斗精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勇挑振兴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躬身振兴事业,在艰苦奋斗中绘就美丽乡村“山水画”和大写奋斗“振兴图”。

  建强红色组织,激荡发展动能。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凝聚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磅礴伟力,国家事业才能始终沿着正确道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乡村振兴快不快,党组织引领是关键。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成色。要发挥红色文化滋养初心、锤炼党性、激发力量的作用,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中讲好党的历史、党的理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最讲政治、最讲大局、最讲忠诚的坚强战斗堡垒,始终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主心骨”,坚定不移带领人民群众聚焦乡村振兴总要求,真抓实干推动“五个振兴”。

  激发红色动力,增强振兴活力。党员是党的基石和细胞,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通过学红色著作、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展馆、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等红色活动,引导党员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品德,赓续红色精神。要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好青年、高知识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要强化党组织书记和党员“熔炉淬练”,立足乡村振兴需求,着力在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培训,提升党组织书记的领航能力和党员队伍整体战斗力,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先锋示范凝聚乡村振兴最大合力,引领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奋力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发挥“三种精神”  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择优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发挥“三种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助力乡村振兴应有勇往直前的“领头雁”精神。根据《意见》要求,第一书记须为中共正式党员,且具有1年以上党龄和2年以上工作经历;
工作队员优先选派中共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队”作用,带领当地村民走好增收致富之路。结合各地生态特色积极探索农林渔业和种业创新发展,保质保量实现农产品供给自足;
加快挖掘和发展本土品牌乡村旅游业,通过搭建特色文化平台、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乡村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应有持之以恒的“千里马”精神。乡村振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既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重任,又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任,道阻且长。应如日行千里的良马,蹄疾步稳、勇毅笃行,跬步不休、百折不回。实现乡村振兴,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化村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
规范乡村管理制度机制,构建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
提高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充分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打造社会稳定、关系和谐的良好氛围。

  助力乡村振兴应有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走进乡村、接触群众,一方面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初心不忘、百姓为先,事农而不居功。要紧密联系乡农村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多走访、多串门、多问寒,舒民忧、解民虑,帮助解决村民的“烦心事”“闹心事”。另一方面应当事必躬亲、勤勤恳恳,如“老黄牛”一样到田间劳作,不作机关客。要时常深入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耳听、眼看、脑思,分析研判适合本土乡村的发展模式,探索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之道。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塑形”“铸魂”同携手 乡村振兴稳步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坚持“塑形”“铸魂”携手同行,稳步走出一条“小乡村、大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科学规划,绘就乡村振兴“全局图”。农民共同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之本,从政策制定到项目实施,我们要从下而上地进行科学考核,多从农民角度收集产业发展信息,看是否能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好处和实惠,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具体规划中,既要立足本地乡村资源,完善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合理布局,又要从各地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出发,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路线图、时间表,让规划能用、管用、实用、好用,确保乡村振兴各项规划政策落地见效。

  立足产业塑形,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生态、旅游、土地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坚持走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强化用地保障、狠抓组织保障等,切实为乡村产业振兴保驾护航。

  注重文化铸魂,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供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赋能,积极营造有品位、有内涵的乡村文化氛围;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良家风民风,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变革,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涵养文明乡风,提升农民乡土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科技星火”点燃乡村振兴“燎原之势”

 

  近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数字农业、生物种业等“王牌产业”及无人机操控、智慧农业管理等“新兴科技”方兴未艾,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肩负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风霜雪雨、滩涂险路,不断进取,为了创造脱贫奇迹和实现乡村振兴,留下无言足迹、洒下热血豪情。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农业科技创新,让“土庄稼”里长出“高科芯”,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中,为农业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

  点亮“理论灯塔”,坚持问题导向,突破一批重大农业基础理论。理论先行,方能指导实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一些重点理论知识也需要及时更新。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集中“火力”,着力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强、研究基础和人才储备较好的战略性、前瞻性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以积极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打造发展新优势。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解决农业基础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重大关键问题,为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理论保障。

  架设“技术镜头”,聚焦关键领域,创新一批核心技术和装备。农业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牢牢掌握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让科技创新走到田间地头,以“四两拨千斤”赋能,方能实现农业基础技术研究联动、多点突破,为农业产业增产增效增值提供不竭的“动力源”。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针对制约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在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同时,也要围绕拓展农村电商、餐饮、娱乐等新业态新功能,开发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新技术,从而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渗透互促科技创新链条,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书写“应用文章”,精准分类施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科技创新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遍地开花”。要充分考虑农业的区域性特征,区别资源禀赋、生态功能、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打造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主流方向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增长点。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探索形成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应用更直接的成果转化力,方能有效解决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强有力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