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事迹材料 >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6篇

时间:2023-12-30 17:00:08 来源:以智范文网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廊坊市时代广场管理处彭志民3月7日下午,市建设局组织观看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录像。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6篇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篇1

廊坊市时代广场管理处彭志民

3月7日下午,市建设局组织观看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录像。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感触颇深。杨善洲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杨善洲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达5.6万亩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一是要学习杨善洲同志忠以报国、坚守信念的精神。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山区人民,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热爱,勇于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要继续发扬杨善洲同志这种忠以报国,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自觉把为民服务,为国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二是要学习杨善洲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杨善洲曾经是地委书记,为官30余载,把全部心血和热情投入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受人尊重,退休之后又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用生命的余热把家乡的荒山变得山清水秀,多次被授予全国“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无论为官还是做事,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我们要坚持贯彻杨善洲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倡导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坚决抵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三要学习杨善洲俭以养德,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深居简出,以苦为乐,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杨善洲俭以养德、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

寂寞。四是要学习杨善洲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于“公仆”称号。我们要持之以恒学习杨善洲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始终牢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群众,致力为群众更好地服务,甘做人民公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加强内心自省,营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力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3月10日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篇2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李源潮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刚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了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一辈子为民奋斗的感人事迹。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动。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党员干部的一本生动教科书。我在杨善洲同志在世时就开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每一次学习心灵都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洗礼。

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会见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都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我们中组部机关的干部要带头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词的共产党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帮群众办事。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1985年昌宁县遭受水灾,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办公大楼,把建楼的钱拿来救灾。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去世前他还专门交待,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杨善洲同志去世后,成千上万的群众含泪为他送行。他是一个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而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领导干部。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当地委书记时,按规定家属可以‚农转非‛,但他对组织照顾先人后己,把审批表放进抽屉,一压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普通农民。一位副乡长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亲,见他家生活困难,让乡民政所送去点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马上叫家人还回去,用以救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群众。认识他的人都说,杨善洲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常年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板床,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他长年累月在乡下跑,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检查工作时被乡秘书当成农民而挡驾。他上大亮山创办林场,没地方住,就带领大家用树枝、草料搭窝棚;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他把新盖好的砖瓦房让给林场的技术员和职工,自己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他是一个靠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服人的创业带头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献给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民日报评论员:重要的是坚守一辈子

——一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杨善洲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本领,不会因职位的提升而自动提升。反而可能因为权力大了,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不为权力、地位、名利、私情所累,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政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始终保持着‚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的本色。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富,杨善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身边的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却从来没有自己,杨善洲无声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烛照世人。

领导干部也有亲情、友情、爱情,但决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亲戚朋友。杨善洲深深懂得,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条。每年买一包补药煨给母亲吃几天,每次回家把要做的农活做了、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给女儿们几块糖、帮她们梳梳小辫……履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义务,杨善洲尽己所能,但他更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什么底线应该守住,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善洲的一生,在公与私之间为领导干部画出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职务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职位是暂时的,事业是永久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杨善洲没有为自己攒‚资源‛、留‚退路‛,而是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带领群众致富的事业中。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关系‛和遗产,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自立自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姓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在他树起的镜子前,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以他为榜样,用一生的努力去回答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三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连日来,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人们满噙热泪,充满感动,深受震撼。报告团朴实无华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走进了一位领导干部用毕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从当地委书记到上山种树,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恪守着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

在面向党旗庄严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许下了终身誓言。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地为人民群众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秉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群众路线。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经常用杨善洲这面镜子照一照: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使命。今天,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不能交通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生活条件好了,对群众感情却淡了;通信方便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身处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像杨善洲那样,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才能永葆高风亮节,党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险考验。

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如今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这是杨善洲一生为民的形象写照。让我们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对杨善洲同志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领悟杨善洲的事业观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篇3

杨善洲先进事迹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为了实现“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61

”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儿时,”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

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亿元。

20多年过去了,曾20余年,他都44“年。10年后,当他们用1999年7.2万亩,其中30元计算,大亮

11月,5.8万亩月,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帮家乡办点实事公里处的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你到别处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10月,杨善洲把自己用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

53个乡镇

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

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20062

可是杨小伙子大发雷霆,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林场的……

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场长董继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老书

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100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11年到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下)

云南日报记者 程三娟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件事: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 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 „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55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30元钱交给妻子说:”张玉珍接过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4

”30”“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为民‟,并从农””的地委书记。较之于周

2008年,孙子30元钱回去,……勉强盖起了一间房”老伴问。杨善洲摆

3岁那年,一天深夜” ”

“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农民式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你先拿这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

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她……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 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老骥伏枥抒壮志——记艾田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德府“社区支书就是好,是咱社区好领导,心中装着咱百姓,倾力把社区建设好,活着的杨善洲找到了„„”。这是艾田社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一段快板说词,更是老百姓对今年已73岁高龄的总支书记黄德府由衷的赞美。

一、带头示范,亮出奉献精神黄德府,年轻时曾是一名拖木板车的运输工人,党委书记、盐井镇党委书记、乡镇企业局局长,”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

……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不行!我没这个权力。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1980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

经党组织培养先后担任过本县艾田乡2001年12月退休。”女儿可”

当即让乡民政月,杨善洲到了潞”

2006年6月,艾田撤

”“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10„左‟的妖风 艾田社区党旗红乡并镇建社区,他不顾家人和亲友反对,毅然“出山”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官儿当小了、事儿整多了,但为了“在有生之年多跟老百姓做些事情,回报党恩”,他始终坚持一心一意为群众、全心全力谋发展、聚精会神建社区,真正做到“退而不休、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奉献到底”。

长期以来,黄德府总是不顾病伤、不辞苦累、长期奔忙、日夜操劳,总是以身作则、亲历亲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黄德府当上“村官”不久,盐津连续发生“7.22”“8.25”“8.29”三次破坏性地震,艾田社区受灾不小。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更有他比做自己的事情更深切的关心。为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他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带头风餐露宿在工地、督工指导在现场。经过100天的日夜奋战,97户受灾群众提前搬入新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分哪家与何人,只要生活有难关、生产有困难,他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以黄德府为首的两委干部拉上一把,一些困难群众就可能迈不过那道坎,就可能因灾致贫、因病致困,甚至妻离子散。当村官近没用过一分任职工资,现已累计达事业建设。2009年年底,他获得“云南省社会道德模范”表彰,硬是从出2500多元作了“困难群众团拜金”„„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中,他都不怕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亏,完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一直感动着社区群众,也感动着各级领导干部和其他无数的人。在奋斗的一生中,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担任社区“班长”励很多很多。其中,老黄最感到光荣与骄傲的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范”、市县“优秀共产党员”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才是我最看重的标准。“杨善洲”。

二、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黄德府当过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刚任社区支书时,社区14个村民小组只有散的现象。“这是绝对不可能干好事情的。德府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思考,确定了“筑牢堡垒、壮大队伍、亮出身份、凝聚人心”的党建思路,并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履行党总支书记的职责。筑牢堡垒,必须壮大队伍强基。为此,黄德府始终高度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并坚持将村(居)民小组长、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和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发展为党员。经过黄德府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前农村群众不愿入党的现象彻底改变了,年镇党委给艾田社区8社区先后发展党员56名、其中22名是致富能手、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年龄由5年前的45岁降到后新建4个党支部,有效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组织覆盖面。筑牢堡垒,必须提升打造固本。为此,黄德府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县、镇的支持下,他坚持两委班子成员专兼职结合,由的后备干部队伍库。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周召开两委班子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组织生活会和上一次党课,专家”到社区授课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开展工作的效率。他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推行村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他积极争取资金对原艾田乡政府办公楼进行改造利用,积极打造活动场所,并把它建设成为议事决策、便民服务、党员活

4。不过老黄说:

3个党支部共39岁。与此同时,黄德府坚持在条件成熟的村(居)民小组先“金杯银杯,还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52”他在开初的总支班子会上严肃指出。于是,黄85144名增至6,黄德府获得的表彰与奖”人们都说他就是艾田社区的社区两委和各支部也存在懒、18名青年积极申请参加。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

7名,并积极建立了知识化、年青化5年,他从3000元奖金中拿“云南省道德模(居)民小组”农村软、2010。“土万多元的工资存折全由文书掌管用于扶贫济困和公益、名党员,名积极分子的培训指标,结果有五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名村(居)民小组长均为党员,党员平均并经常请党校教师、科研人员、动、文体活动中心,大力增强其服务功能。他主动要求镇党委在社区设立农民服务代办点,并形成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党员参与、社会服务机构运作的服务工作格局,并积极实施“一帮十”党员结对帮扶工程,为困难农户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农用物资,积极协调产业扶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大大增强了社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经过黄德府的用心建设和“积极经营”,社区两委班子的“懒、软、散”现象早已成为历史,而今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工作的团队,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在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建设中发挥了坚强的堡垒作用,并多次受到市县表彰。2009年,艾田社区党总支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先进社区”。当前,黄德府为书记的党总支坚持以深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五好五带头”具体化,积极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并努力把社区党总支创建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狠抓发展,推进小康进程艾田社区是一个农村社区,辖农业人口1477人。成立之初,几乎没有像样的经济产业,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均有粮不足230公斤,贫困面较大;公路不畅、信息闭塞、饮水困难,基础条件很差;集镇街面破烂不堪,脏乱差现象尤为突出;社会治安较差,党群干群关系恶化。为此,作为社区“班长”的黄德府十分揪心,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千道理、万道理,全面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工作信念。于是,他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带领两委干部亮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亏”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真抓实干、一心为民、全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几年来,黄德府先后争取各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社区干部群众办好了原艾田乡几届党委政府都没有办成的安装闭路电视、修筑村组公路、修建耕作道、硬化集镇街道、亮化集镇房屋、架设人行便桥、开凿水渠、消除杈杈房、解决饮水困难等德府全心全力投入从未停止,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得到大大改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黄德府坚定不移的工作路线。任职以来,他带领两委干部和社区群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油菜规模种植和乌骨鸡、佛手瓜、魔芋、中药材、李子园等特色产业。如今,社区人均纯收入已达年均增长20%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了以上。与此同时,黄德府坚持加强集镇综合治理,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计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大力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使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五年来无一件越级上访案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发生。当前,黄德府正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亮出奉献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真抓实干作风,开局起步“十二五”姜、1000亩杂交竹、“产业经济更快发展、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更加夯实、社区环境更加整洁、社会治安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七十几岁的人啦,图个啥?黄德府办公室挂着的自创对联便是最好的解读:国争荣国不富强羞作人民公仆;执政为民与民分忧民不兴盛耻为国家主人。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德府同志的真实写照。

1个居民小组13个村民小组,有

680多万元,组织筹措资金14件惠及民生的实事。一直以来,工程从未间断,黄以群众增收为目标,48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近100%良种化,人均有粮达,着力实施“1000亩李子园、10000只乌骨鸡、人均增收1000元”“六个一”发展工程,向着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努力奋斗,7

459100多万元,大力加强

308公斤,年均增长亩佛手瓜、2094人,其中2300元,人2000元)1000“立党为公为”这也是艾田,6%

户以实施生物多样性省级样板工1000亩生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篇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一辈子”丈量出的“为民”分量

杨善洲这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造福百姓。却同时伴随着他人的两个怀疑:“身为地委书记,不为自己和家人谋一点私利,真有这样的好干部吗”、“老家伙退休以后想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以后,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83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他捧着一颗心来,把人们心中的怀疑变成了由衷的敬佩,把百姓贫瘠的家园抹成了红火的日子;他不带半根草去,用忠诚信守了一个本色党员的精神高地,用执着演绎了一个为民干部的朴素传奇。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杨善洲的这句心里话,正是他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前半辈子他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当女儿求情“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他回答“不行!我没这个权力。”当亲戚求情“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和小海从乡下调进城里吧„„”他回答“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杨善洲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深刻地表明,只有首先关好“私”门,才能开好“公”门,老百姓也才会相信为官者会秉公用权、为民办事。

前半辈子他谋其政,脚踏实地,利只为老百姓所谋。“你们这里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饿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去帮助父老兄妹铲除贫穷的根子„„”他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基层情况最真实。”在他的带领下,贫穷落后面貌改变,百姓生活日见殷实,深山大沟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这生动地表明,只有与百姓同心共命、深入基层实际、寻求谋利之策,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后半辈子他退休,生有余热,情独牵大亮山绿化。面对大亮山的荒凉,他坚信只有栽树扶贫,不然永远也富不起来。面对“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他坚信整个大亮山都会披上绿装。他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摔成骨折也要拄着拐棍进山。22载过去,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坚果、100亩山核桃,奠定让百姓致富之源。杨善洲退休后的抉择表明,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党员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后半辈子他奉献,两袖清风,福独让老百姓尽享。大亮山成林,涌出了山泉,吃水不愁了。林场通了山间大路,山民跑运输、走山货。百姓靠山吃山,日子渐富了。在生命走向终点的前一年,他自感真的老了,把价值数亿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他不仅信守了承诺,实现了泽披后世的梦想,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格与情怀。

为民造福,他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展示的是一个优秀党员干部无悔而大写的人生。他这一辈子的坚守,更为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忠于党的事业、如何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为参照。在各行业领域里,在各工作岗位上,有千千万万个杨善洲,民必富,国必兴。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篇5

杨善洲先进事迹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为了实现“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61

”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儿时,”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

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亿元。

20多年过去了,曾20余年,他都44“年。10年后,当他们用1999年7.2万亩,其中30元计算,大亮

11月,5.8万亩月,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帮家乡办点实事公里处的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你到别处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10月,杨善洲把自己用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

53个乡镇”

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

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20062

可是杨小伙子大发雷霆,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林场的……

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场长董继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老书

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100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11年到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下)

云南日报记者 程三娟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件事: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 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 „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55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30元钱交给妻子说:”张玉珍接过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4

”30”“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为民‟,并从农””的地委书记。较之于周

2008年,孙子30元钱回去,……勉强盖起了一间房”老伴问。杨善洲摆

3岁那年,一天深夜” ”

“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农民式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你先拿这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

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她……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 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老骥伏枥抒壮志——记艾田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德府“社区支书就是好,是咱社区好领导,心中装着咱百姓,倾力把社区建设好,活着的杨善洲找到了„„”。这是艾田社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一段快板说词,更是老百姓对今年已73岁高龄的总支书记黄德府由衷的赞美。

一、带头示范,亮出奉献精神黄德府,年轻时曾是一名拖木板车的运输工人,党委书记、盐井镇党委书记、乡镇企业局局长,”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

……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不行!我没这个权力。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1980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

经党组织培养先后担任过本县艾田乡2001年12月退休。”女儿可”

当即让乡民政月,杨善洲到了潞”

2006年6月,艾田撤

”“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10„左‟的妖风 艾田社区党旗红乡并镇建社区,他不顾家人和亲友反对,毅然“出山”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官儿当小了、事儿整多了,但为了“在有生之年多跟老百姓做些事情,回报党恩”,他始终坚持一心一意为群众、全心全力谋发展、聚精会神建社区,真正做到“退而不休、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奉献到底”。

长期以来,黄德府总是不顾病伤、不辞苦累、长期奔忙、日夜操劳,总是以身作则、亲历亲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黄德府当上“村官”不久,盐津连续发生“7.22”“8.25”“8.29”三次破坏性地震,艾田社区受灾不小。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更有他比做自己的事情更深切的关心。为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他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带头风餐露宿在工地、督工指导在现场。经过100天的日夜奋战,97户受灾群众提前搬入新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分哪家与何人,只要生活有难关、生产有困难,他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以黄德府为首的两委干部拉上一把,一些困难群众就可能迈不过那道坎,就可能因灾致贫、因病致困,甚至妻离子散。当村官近没用过一分任职工资,现已累计达事业建设。2009年年底,他获得“云南省社会道德模范”表彰,硬是从出2500多元作了“困难群众团拜金”„„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中,他都不怕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亏,完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一直感动着社区群众,也感动着各级领导干部和其他无数的人。在奋斗的一生中,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担任社区“班长”励很多很多。其中,老黄最感到光荣与骄傲的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范”、市县“优秀共产党员”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才是我最看重的标准。“杨善洲”。

二、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黄德府当过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刚任社区支书时,社区14个村民小组只有散的现象。“这是绝对不可能干好事情的。德府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思考,确定了“筑牢堡垒、壮大队伍、亮出身份、凝聚人心”的党建思路,并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履行党总支书记的职责。筑牢堡垒,必须壮大队伍强基。为此,黄德府始终高度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并坚持将村(居)民小组长、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和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发展为党员。经过黄德府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前农村群众不愿入党的现象彻底改变了,年镇党委给艾田社区8社区先后发展党员56名、其中22名是致富能手、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年龄由5年前的45岁降到后新建4个党支部,有效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组织覆盖面。筑牢堡垒,必须提升打造固本。为此,黄德府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县、镇的支持下,他坚持两委班子成员专兼职结合,由的后备干部队伍库。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周召开两委班子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组织生活会和上一次党课,专家”到社区授课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开展工作的效率。他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推行村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他积极争取资金对原艾田乡政府办公楼进行改造利用,积极打造活动场所,并把它建设成为议事决策、便民服务、党员活

4。不过老黄说:

3个党支部共39岁。与此同时,黄德府坚持在条件成熟的村(居)民小组先“金杯银杯,还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52”他在开初的总支班子会上严肃指出。于是,黄85144名增至6,黄德府获得的表彰与奖”人们都说他就是艾田社区的社区两委和各支部也存在懒、18名青年积极申请参加。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

7名,并积极建立了知识化、年青化5年,他从3000元奖金中拿“云南省道德模(居)民小组”农村软、2010。“土万多元的工资存折全由文书掌管用于扶贫济困和公益、名党员,名积极分子的培训指标,结果有五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名村(居)民小组长均为党员,党员平均并经常请党校教师、科研人员、动、文体活动中心,大力增强其服务功能。他主动要求镇党委在社区设立农民服务代办点,并形成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党员参与、社会服务机构运作的服务工作格局,并积极实施“一帮十”党员结对帮扶工程,为困难农户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农用物资,积极协调产业扶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大大增强了社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经过黄德府的用心建设和“积极经营”,社区两委班子的“懒、软、散”现象早已成为历史,而今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工作的团队,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在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建设中发挥了坚强的堡垒作用,并多次受到市县表彰。2009年,艾田社区党总支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先进社区”。当前,黄德府为书记的党总支坚持以深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五好五带头”具体化,积极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并努力把社区党总支创建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狠抓发展,推进小康进程艾田社区是一个农村社区,辖农业人口1477人。成立之初,几乎没有像样的经济产业,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均有粮不足230公斤,贫困面较大;公路不畅、信息闭塞、饮水困难,基础条件很差;集镇街面破烂不堪,脏乱差现象尤为突出;社会治安较差,党群干群关系恶化。为此,作为社区“班长”的黄德府十分揪心,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千道理、万道理,全面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工作信念。于是,他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带领两委干部亮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亏”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真抓实干、一心为民、全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几年来,黄德府先后争取各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社区干部群众办好了原艾田乡几届党委政府都没有办成的安装闭路电视、修筑村组公路、修建耕作道、硬化集镇街道、亮化集镇房屋、架设人行便桥、开凿水渠、消除杈杈房、解决饮水困难等德府全心全力投入从未停止,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得到大大改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黄德府坚定不移的工作路线。任职以来,他带领两委干部和社区群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油菜规模种植和乌骨鸡、佛手瓜、魔芋、中药材、李子园等特色产业。如今,社区人均纯收入已达年均增长20%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了以上。与此同时,黄德府坚持加强集镇综合治理,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计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大力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使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五年来无一件越级上访案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发生。当前,黄德府正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亮出奉献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真抓实干作风,开局起步“十二五”姜、1000亩杂交竹、“产业经济更快发展、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更加夯实、社区环境更加整洁、社会治安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七十几岁的人啦,图个啥?黄德府办公室挂着的自创对联便是最好的解读:国争荣国不富强羞作人民公仆;执政为民与民分忧民不兴盛耻为国家主人。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德府同志的真实写照。

1个居民小组13个村民小组,有

680多万元,组织筹措资金14件惠及民生的实事。一直以来,工程从未间断,黄以群众增收为目标,48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近100%良种化,人均有粮达,着力实施“1000亩李子园、10000只乌骨鸡、人均增收1000元”“六个一”发展工程,向着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努力奋斗,7

459100多万元,大力加强

308公斤,年均增长亩佛手瓜、2094人,其中2300元,人2000元)1000“立党为公为”这也是艾田,6%

户以实施生物多样性省级样板工1000亩生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杨善洲的故事先进事迹杨善洲的主要事迹篇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一辈子”丈量出的“为民”分量

杨善洲这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造福百姓。却同时伴随着他人的两个怀疑:“身为地委书记,不为自己和家人谋一点私利,真有这样的好干部吗”、“老家伙退休以后想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以后,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83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他捧着一颗心来,把人们心中的怀疑变成了由衷的敬佩,把百姓贫瘠的家园抹成了红火的日子;他不带半根草去,用忠诚信守了一个本色党员的精神高地,用执着演绎了一个为民干部的朴素传奇。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杨善洲的这句心里话,正是他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前半辈子他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当女儿求情“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他回答“不行!我没这个权力。”当亲戚求情“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和小海从乡下调进城里吧„„”他回答“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杨善洲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深刻地表明,只有首先关好“私”门,才能开好“公”门,老百姓也才会相信为官者会秉公用权、为民办事。

前半辈子他谋其政,脚踏实地,利只为老百姓所谋。“你们这里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饿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去帮助父老兄妹铲除贫穷的根子„„”他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基层情况最真实。”在他的带领下,贫穷落后面貌改变,百姓生活日见殷实,深山大沟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这生动地表明,只有与百姓同心共命、深入基层实际、寻求谋利之策,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后半辈子他退休,生有余热,情独牵大亮山绿化。面对大亮山的荒凉,他坚信只有栽树扶贫,不然永远也富不起来。面对“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他坚信整个大亮山都会披上绿装。他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摔成骨折也要拄着拐棍进山。22载过去,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坚果、100亩山核桃,奠定让百姓致富之源。杨善洲退休后的抉择表明,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党员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后半辈子他奉献,两袖清风,福独让老百姓尽享。大亮山成林,涌出了山泉,吃水不愁了。林场通了山间大路,山民跑运输、走山货。百姓靠山吃山,日子渐富了。在生命走向终点的前一年,他自感真的老了,把价值数亿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他不仅信守了承诺,实现了泽披后世的梦想,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格与情怀。

为民造福,他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展示的是一个优秀党员干部无悔而大写的人生。他这一辈子的坚守,更为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忠于党的事业、如何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为参照。在各行业领域里,在各工作岗位上,有千千万万个杨善洲,民必富,国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