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2022-12-08 16:55:06 来源:以智范文网

【编辑按】人都是感性的,但是在工作中千万别带感情,除非是激情。随着感情工作的人是没有智慧的,它会让你辛辛苦苦积累的形象在一瞬间毁灭。要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58编辑为您精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5篇]》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让“最美科技工作者”激励我们创新奋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已连续举办3届。今年的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担当,做出了卓越贡献。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力量,我们国家才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恢复了经济复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们举办“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就是要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人、用他们的内在精神感动人、用他们的典型榜样激励人,以此汇聚强大科技力量,奋力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
  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感染人。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这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中的代表,对于每位入选“最美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崇高荣誉,要是一种艰巨使命。这些“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来自于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他们中有的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舍生忘死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
有的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的积极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用科技服务民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个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动人故事,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奋斗与创新。我们褒扬和宣传这些“最美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让他们平凡故事感染和打动更多人,让更多的人主动投身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事业。
  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内在精神感动人。在“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中,在他们接受主流媒体的采访讲述中,始终贯彻着一条科学家精神的主线,始终闪耀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光芒。无论是点滴的故事,还简要的工作与生活感悟,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的昂扬精神,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个创新奉献的精彩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学习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宣传这种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切实践行这种精神,并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成为激励我们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
  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典型榜样激励人。之所以我们要大张旗鼓地举办“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之所以我们要隆重地向他们颁发证书,关键就在于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导向,在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此为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典型,学习榜样的过程。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我们要牢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竞相揭榜乐于挂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科技工作者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重点项目攻关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竞相揭榜乐于挂帅,攻克项目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才能按下“快捷键”跑步前进。

  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重点项目攻关,关键在科技人才。只要是项目需要的科技人才,不管他们是哪个地方人,不管他们年龄多大,不管他们学历如何,也不管他们资历深浅,都可以为我所用。有的重点项目,只要不保密,境外的科技人才也可以大胆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熊远著56岁才完成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只是大学本科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专家叶培建刚在国外完成学业就回国参加重点项目开发……这些国之翘楚的经历无一不是国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生动注解。我们要始终坚持项目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始终坚持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积极探索集聚科技人才、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广招并大胆使用四方之才,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项目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努力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要让揭榜者轻装上阵。既然是重点项目攻关,那么难度定然不小。各地领导干部要当好“后勤部长”,带头联系揭榜的科技人才,主动与他们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为他们尽快配齐配强工作团队和所需硬件资源,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一切工作便利。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有的科技工作者可能个性比较强,这个时候更要坚持用人不疑,充分尊重信任他们,倡导形成一种多元和合的价值取向,决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技工作者的手脚捆死了,花费他们不必要的精力。重点项目攻关,可能需要经历不少挫折和失败,很难一下子成功。对于揭榜者的一时失败,千万不可对其求全责备、指手画脚,而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要让挂帅者名利双收。但凡人才,无论是引进、培养还是使用,都是高成本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为了广泛吸引人才,专门谋划出台了“人才九条”,其中规定:对搞成的每个项目,只要产品有销路,其利润由双方商定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
贡献突出者,县委将予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这种让人才名利双收的做法,得到了全国人才的积极响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家潘承孝等50多名高级专家学者都慕名参加了正定的经济顾问团,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多名科技人员去函咨询、提供项目、联系工作调动。时至今日,正定的“人才九条”对做好人才工作仍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我们要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工作者评价体系,对于那些亲自挂帅出征、为项目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既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也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既赢得社会尊重,又获得应有报酬,决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今年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给予勉励。让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携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轻装上阵,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加快全国重点项目推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让科技创新的活水汩汩而流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面对西方国家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要增强创新意识。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创新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经过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和科技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还存在“卡脖子”现象,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通过大力宣传引导,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坚持自主创新道路,持续增强创新意识。
  要激发创新活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有了持续提升,一方面我们也要自我加压,持续用力,要进一步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让创新活水汩汩而流,才能让创新活力生机勃勃。
  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无论是建设科技强国,还是激发创新活力,人才都是关键中的关键。唯有抓牢创新人才的牛鼻子,才能开创科技创新新局面。要打出创新人才组合拳,既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实践,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十四五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心得体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让科技创新释放更多惠民“红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民生科技。民生科技,一般是指与民生具有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惠及民生。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各地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们看到,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妙招”,也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现实中,从解决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到满足宜居的生活环境、均等的教育资源、普惠的信息网络服务等民生诉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要发展,必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于民,用越来越多的科技于无声处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加快推动科技惠民、利民、富民,着力在污染防治、社会治理、交通出行等方面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
  科技创新,贵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回眸过往,科技创新凸显民生导向,科技研发链、产业链围绕民生需求发力,越来越多的民生科技于无声处改变人们的生活,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科技的“红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语音识别+体温监测”出入口管理系统,实现了非接触快速验证;
在医疗领域,国产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上市促使国外专利药物在中国降价超过50%;
在环保领域,京津冀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以及1千米分辨率的精细网格化多污染物动态源清单;
在交通领域,复兴号飞驰、港珠澳大桥贯通……一个个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技创新红利,织就了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当然,我国民生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等,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转变科技创新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的重要标尺,引导科技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针对支撑民生改善的技术体系,要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力配置力度,力争尽快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为民生全面改善创造更多可能。比如,为实现绿水青山这个民生愿景,在促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大鼓励支持力度,相关产业政策要及时跟进。科技研发链、产业链要围绕民生需求发力,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让人们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科技与民生应该紧密联系。我们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完善多领域、广覆盖、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体系,让科技之光照亮亿万国民的幸福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