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如何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的思考六篇

时间:2022-12-19 18:05:04 来源:以智范文网

【篇一】

摘要:近年来,金融机构注重加强和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融资服务需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亟需做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本文通过对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调查分析,找出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困境,得出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研究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结合地方金融业发展实际,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通过加快普惠金融发展步伐,构建全方位的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有效满足了不同层级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了小微企业发展。

一、保山市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基本情况

(一)构建和形成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实际,建立了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对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制度进行了动态调整,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如:工行制定了《普惠金融业务相关工作机制》、农行制定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指引》、中行印发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尽职免职操作指引》、建行制定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邮储银行先后印发了《2018年小企业重点产品与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小企业授信业务贷后管理操作流程》、富滇银行印发《微型企业培育工程贷款管理办法》《深化普惠金融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促进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引导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积极拓展小微企业客户资源,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服务覆盖率、申请贷款获得率。如:农发行在加大信贷支农的基础上,突出支持重点,对小微企业从事粮食、茶叶、甘蔗、蔬菜等农副产品种植,加工,流通以及畜禽养殖所需的流动资金积极给予支持,做好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建行坚持“以小为主,以微为重”的客户定位,重点拓展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客户,逐步降低户均贷款余额,提高小企业信贷覆盖面。

(三)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引导金融機构根据小微企业特点,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丰富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种,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如:工行积极推动网上小额贷、经营快贷等信用贷款新产品落地。通过大数据和内部系统数据资源,根据不同业务场景基于客户的交易、资产、信用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客户筛选、额度测算及风险监测模型,为符合要求客户在线发放网上小额贷流动资金贷款;建行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小微企业推出“小微快贷”系列产品,为那些因信息不对称、缺少抵质押担保而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小微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保山市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成效

(一)小微企业信贷惠及面明显扩大

截至2019年4月末,保山市小微企业实体法人贷款余额208.24亿元,同比增长36.27%;全口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经营业主)贷款余额257.37亿元,同比增长31.96%,比年初增加11.64亿元;普惠口径小微企业(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经营业主)贷款余额72.36亿元,比年初增加1.9亿元,占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比重28.12%。从贷款户数看,全市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1672户,较年初增加109户,其中单户授信小于(含)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440户,较年初新增106户。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户数达18458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户数949户。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

目前,保山市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服务产品,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截至2018年末,工行发放小微企业网上小额贷流动资金贷款240.3万元,发放经营快贷7户(不含法人客户),累计发放金额190.3万元;建行小微快贷有贷户463户,贷款余额13429.87万元,网银循环贷77笔,贷款余额2899万元;邮储银行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贷款结余9500万,小微易贷实现投放100万,无还本续贷已累计投放720万;富滇银行累计投放微型企业培育工程贷款62笔,金额合计3420万元,预计发放贴息资金总额150余万元。

(三)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运用网络等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如:工行2018年共办理小微企业续贷16户、21笔,金额19491万元,为小微企业节约转贷成本80万元;农行大力倾斜了小微企业执行利率,所有线下普惠类贷款按央行基准利率下浮10%执行,2018年度内新发放法人贷款平均执行利率为5.1828%,较上年末加权利率5.6737下降0.4909个百分点,全年降低企业支出成本1026.89万元。

三、保山市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小微企业自身缺陷限制了信贷资金投入

一是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经营管理粗放,财务制度和内控机制不健全,致使银行难以根据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来判断企业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容易出现盲目扩张、挪用信贷资金、涉足民间高息借贷等问题。二是信用观念不强。部分小微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真实性存疑,小微企业恶意欠息、逃债、赖债甚至“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截至2019年4月末,保山辖区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达2.57%,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0.53个百分点。

(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产品应用存在一定局限

近年来,保山市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从产品结构看,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各类银行机构存在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的现象,表现为同质化竞争而互补不足;银行产品创新主要针对本行存量客户,只参考企业在本行的现金流水等信息;信贷产品在期限设定、偿还方式等方面与客户经营需求存在差距。除此之外,由于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缺乏针对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的利益补偿机制,导致金融机构推动普惠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三)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面临外部因素制约

一是经济下行冲击影响企业贷款及授信。受经济下行的冲击,部分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盈利能力下降、财务指标恶化等问题,银行往往根据其经营指标压缩其信贷及授信额度。二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2018年末,保山市共有融资担保公司8家,注册资金合计8.47亿元,其中6家正常办理担保业务,注册资金合计6.47亿元,与全市贷款年累放超过300亿元相比,担保额远不能满足融资主体需求。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小微企业培育机制

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培育机制,相关主管部门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财务、融资、人力、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引导小微企业聚焦主业、规范管理,坚持守法诚信经营,狠抓自身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协调配合机制,抓好五部委《關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促进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在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践中协同发力,努力放大政策效应。

(二)小微企业要提高综合素质赢得银行信贷支持

一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要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和粗放式经营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自身融资条件。二是不断提高财务透明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财务会计制度,使之能够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便银行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调查,提高企业资信等级。三是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企业规模、存续时间以及企业拥有可抵押资产等信息反馈给银行,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障碍,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三)继续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引导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继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小微企业差异化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推动创新产品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同时,相关部门要继续强化与小微金融产品创新相配套的保障和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创新的可持续性,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建立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辅导机制,出台有效政策扶持和培育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参考文献:

[1]罗道芳.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研究.南宁:区域金融研究,2019.1.

[2]王欣.基于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探析.北京:企业管理,2018.11.

[3]阎贞希.普惠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金融创新研究.北京:金融发展评论,2018.3.

[4]谷婷婷.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长沙:金融经济,2018.9.

【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的认识到金融在我国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此,文章通过上文针对金融排除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进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该体系的起源、内涵分析和目标

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的理论和实践为普惠金融概念的基本来源,但是,和微型金融与小额信贷进行比较,其有着更为宽泛的含义。

针对普惠金融体系而言,指的是能够将可持续获得、广泛的金融服务提供给绝大多数的人口,进而对他们具有包容性、他们需求的金融体系给予满足,于06年这种金融体系开始向我们国家引入。

但是,国际上对给金融体系的定位各持己见,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将国内外学者的定义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金融体系:金融形势具有一定的充裕性,能够将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提供给更多的人群。

二、问题分析

1.较差的服务水平

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洼池仍然是农村的金融,没有充足的抵押品存在于农村中,没有合理的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存在着较为薄弱的农村金融基础,还有不够充分的金融竞争情况,这样金融服务缺失的情况就会出现在其中。

2.缺乏创新能力

以互联网理财、p2p信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不断的出现,这样就会有移动化和网络的趋势出现在我国新型惠普金融服务体系中,并且创新能力在金融机构中还非常有限。大型机构长期的主导着金融体系,很难有针对的性去关心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

3.在和新的群体进行碰面的过程中,互联网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金融体,和传统的金融服务进行比较有着不同风险特征会存在于互联网中,有着一定的渗透性和交互性存在于其中,但是,针对这方面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因此,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措施分析

(一)背景分析

在对其背景进行分析中,我们主要是了解现阶段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民间融资的风险问题。首先,虽然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国家对于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因为数量过多,很难顾及全面,使农业发展中的资金还不够充足;
其次,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对于我国的金融环境就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再次,民间融资风险较大,例如现阶段的投资理财公司就非常的多,他们的资金去向根本不够清晰,导致很多人受骗,因此也会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金融环境。

(二)风险的控制措施分析

1.要有一定的排斥性存在于惠普金融体系中

以金融供给的层面入手进行分析,要有广泛的金融供给形势存在于其中,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多样化应该大力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向着主流金融体系中将非正规金融渠道纳入进去。相关部门应该对不正规的金融活动制度进行引导、规划和设计,确保能有一股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产生于惠普金融体系中。

2.要能够统筹兼顾的将惠普金融体系建立起来

以系统运作的层面进行分析,对金融资源的分配进行调整,是惠普金融体系建立的宗旨所在,所以,对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及系统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因此,这样就应该统筹运作此系统,将金融系统和商业性金融系统、政策性金融系统、财政系统的关系协调好,使小型的金融系统能够同大型的金融系统一同的发展下去。

以分配利益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对于金融服务者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利益惠普金融系统应该综合的进行考虑,兼顾起来各方的利益关系,因为有一定的价值功能会存在于金融系统中,零和博弈的情况并没有存在于各个供给方中,但是,分享利益和共同发展的可能却长期的存在着。所以,在分配利益的过程中,对于公平分配和多方共赢应该努力去实现,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活力存在于惠普金融体系中。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品种予以拓展,确保能够共融金融系统各个组成部分。

3.构建会惠普金融系统时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随着微型金融系统的发展延伸就产生了会惠普金融系统这种全新的系统模式,所以,在对惠普金系通过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微型金融的重要经验应该积极的需吸取,其实微型金融系统建设中遵循的原则就是惠普金融系统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1要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提供给贫困人口,绝对不能只表示为信贷;
2在反贫困的过程中,惠普金融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3有效的服务于贫困的人群,将其作为惠普金融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准;
4对于自负盈亏惠普金融系统一定要能够承担起来,并且,为了对更大规模的贫困人群带来更好的服务,对于自负盈亏它们必须要努力实现;
5将对永久性本土金融机构的建立作为惠普金融体系建立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6对于无法解决的小额信贷问题应该予以关注;
7在对利息上限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的进行权衡,因为信贷服务获得好坏与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对穷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8惠普金融体系要积极的接受国家的支持和调整;
在建立惠普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要努力将自身的管理者和稳健的机构建立起来,因为这是建立惠普金融体系的基础所在。9积极的去接受慈善全款,进而有效的补充私人资本,不要将它们视为竞争对手,要做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够为惠普金融系统的建设增加力量。

四、结语

惠普金融体系在我们国家中还在初期阶段中徘徊着,其中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其中的主要来源,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体系能够想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文章以构建惠普金融体系的相关内容上进行了阐述,继而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篇三】

普惠金融是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广大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是有效破除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作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力量,如何在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惠及广大社会群体的同时,有效防范业务风险、促进稳健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发展速度加快、服务群体增大、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增加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脱贫攻坚等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广大社会公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是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不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一旦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或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很容易陷入生存困境。目前,我国虽然有政府增信、贷款担保等措施,但总体来看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尚不完善,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需面对较大的风险。二是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风险大。当前,普惠金融需求主体普遍存在缺乏传统金融服务的信用记录、缺乏抵押品或合格的保证人、交易金额偏小,难以甄别还款来源等问题,银行很难对其信用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导致商业银行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增大,进而产生基础金融服务不充分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三是客户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难以准确评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欠规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难以确定,银行很难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态做出准确的评估,而其他渠道又无法获得相关的信息或获取信息的难度太大。即使能获得相对准确的客户信息,难以使用大中型企业的标准和方法对普惠金融客户进行评估,对银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四是客户管理难度大,成本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广泛、数量众多、地域分散,流动性强,而商业银行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难以对所有的客户开展细致有效的尽职调查,后续的维护和管理的难度更大,需要投入很多的业务资源,时间长、成本高。五是普惠金融生态脆弱。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法治环境亟待改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普惠金融的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风险控制,从长远来看只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才能规范和促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既让金融服务惠及广泛的社会大众,又能将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是风险防控的关键。普惠金融客户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仅凭借普通的风险控制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来进行管理。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也为风险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商业银行应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中的运用,基于日常交易和基础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开展量化风险分析,建立多维度多层次风险监测系统,从而构建更加全面、科学、适应时代要求的风险管控模型。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模式。相对于传统金融,普惠金融更需要注重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综合分析,特别是要关注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能力和品行。重点查看“三品、三表、三流”,即人品、押品、产品、水表、电表、税表、人流、物流、现金流。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数据来源,做好内部数据信息挖掘和分析,提高客户分析和评估的准确率和效率。这样能更加准确、真实地了解客户,为客户进行“立体式画像”,从而能较好地解决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加强普惠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业务资源。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银行应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充实普惠金融业务人员,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让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加入普惠金融部门,并合理配置业务资源,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四、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业务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评估,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合理制定各项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按分类指导、差别授权的原则,在审批权限、资源配置、风险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制定合理政策、调动分支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积极性。

五、建立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首先,健全风险补偿基金和政府贴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及缓释机制。其次,切实强化担保代偿能力,扩大普惠金融业务的担保覆盖面,适当放宽普惠金融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另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保险,为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分散和转移风险,降低损失。

六、加强普惠金融客户的诚信、风险和金融知识教育。要对客户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客户的金融知识素养,强化客户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另外,还要让客户深入理解信用的重要性,知道失信的严重后果,商业银行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做好失信人的信息公开和惩戒工作。

【篇四】

摘要:近年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交叉融合也逐渐显现。本文深入研究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融合发展的现实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合

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是全球金融治理“中国方案”的关键内容,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2016年以来,我国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在具体实践中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逐渐显现出来相互关联和融合的地方,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成为现实选择。

一、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普惠金融发展理念涵盖绿色金融发展理念

普惠金融是在商业可持续和成本可负担的基础上,让社会各阶层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绿色金融是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发展理念看,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虽然普惠金融更加注重机会均等,绿色金融更加强调生态文明,但是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普惠金融发展包括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形式,发展绿色金融能直接有效促进普惠金融质效的提升,绿色普惠金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两者都是五大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的具体落实

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也内在统一。普惠金融关注民生、民营小微企业、“三农”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问题,从理念上体现了各市场主体协调发展,金融服务平等共享;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理念上是经济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的表现。两者均鼓励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创新发展,都体现了开放、创新的具体要求,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落实地见实效的表现。

(三)两者在推进方式上都需要政府引导和推进

普惠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等重点对象和绿色金融支持的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等项目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在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上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进。具体实践中,各地区政府在担保、税收、低成本资金、项目库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场主导,政府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的共同特点。

(四)两者的服务对象存在普遍交叉

从宏观定义看,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绿色金融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表面看两者服务对象没有交叉的地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发展转变,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在农业、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小微企业等支持方面存在普遍的交叉,支持绿色高效农业、绿色乡村建设、绿色脱贫和民营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绿色普惠金融案例和产品越来越多,实现了绿色金融更加普惠和普惠金融更加绿色的发展目标。

二、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难

(一)融合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积极探索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也出台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尚未形成成熟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比如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项目的认定还未统一。同时,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属于全新的课题,目前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推进。

(二)正外部性是两者融合发展面临主要障碍

绿色普惠金融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能带来显著的正向社会效益,但绿色普惠金融支持的相关项目或成效均无法或短期内无法为金融机构等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绿色普惠金融存在显著的外部性,如果没有政策有效引导让外部性内部化,将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影响资源优化配置。

(三)服务对象的弱势性与行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制约融合发展

普惠金融主要服务的农民、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具有明显的弱势性,而绿色金融支持的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行业收益还不稳定,两者融合发展覆盖的三农、小微和扶贫等主体普遍存在缺乏传统的抵(质)押物、投资周期长、基础信息不全、经济效益不高和收益不稳定等问题,需要金融机构对原本的产品、制度、体系甚至体制进行创新,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较难识别和把控,制约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三、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两山理论为指引,推动融合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引,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外部性特征明显,因此要给予明确的政策信号,制定融合发展相关指导意见,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同时要明确绿色普惠金融的相关标准和界定,尤其在主体资格、项目界定、产品标准、信息披露等方面给出标准的认定体系。

(二)强化政府引导,探索商业可持续融合之路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将会更加显著,正外部性也会增强。因此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原则推动融合发展,政府方面要对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相关的贷款贴息、mpa考核、货币政策工具、监管政策及财税优惠扶持政策等进行融合,避免资源浪费或出现支持空白。同时,要通过市场机制将财务收益或成本内生化,增强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保证融合落实

将现有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和绿色金融事业部整合为一个部门,以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全流程管理为出发点,通过组织体系、服务体系、考评体系等建设,形成推動融合的合力,保证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有机融合落到实处。

(四)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促进融合提升

紧紧围绕绿色普惠的服务内容,将绿色金融理念与标准延伸至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脱贫攻坚、双创贷款等普惠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围绕循环发展、高效能农业、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双创等方面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探索资产证券化方式,将绿色普惠金融支持项目信贷、债券等资产中的优质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有效缩短金融机构等投资者投资周期,提高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更好的激发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鲁政委,汤维祺.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发展[j].银行家,2017,(12).

[2]魏长江.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比较与融合发展[j].甘肃金融,2017,(12).

[3]蒋志华.努力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有机融合[j].决策咨询,2016,(6).

【篇五】

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具有丰富的经济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是新形势下农信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浙江乐清农商行作为立足支农支小支实的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关键要努力打造三个“最后一公里”服务,用辛苦指数赢得农商银行的基业长青。

打通客户最后一公里。一是向下延伸。金融服务还不是足够丰饶的资源,只有进一步向下延伸经营触角,才能触及客户最后一公里。乐清农商银行深入农村,切实做好增户扩面和农村信用工程,建立竞争壁垒;
深入草根,发挥草根的规模经济效益,为小微企业主、工薪族和新居民等城乡阶层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二是向外延伸。乐清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在外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40万,创造的财富总量是乐清当地全年gdp的4倍。由于异地经商的地域限制等原因,大量的金融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在外商人成为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乐清农商银行多次组织调研组和服务团队,远赴山东、兰州、北京等在外乐商市场,联络商会、调查需求、搜集信息,加强与在外乐商的沟通和业务合作,探索一条异地营销经营模式,并积极对接乐商回归工程。三是向链延伸。突破客户经理一对一传统营销方式,通过代发工资、代理缴费、代理扣款、批量贷款等业务,深入发展供应链、服务消费链、市场商铺链、资金互助链、企业员工链等链圈客户。目前深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逐步完善一站式授信用信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条达到20条,惠及农户522户。

打通渠道最后一公里。一是深化渠道。“做专”。数据显示,40%的客户会因为网点的原因而选择一家银行。因此农商行积极建设为贴合乡村、社会客户实际的社区银行,做专业化服务,满足周边百姓与企业的金融发展需求。做“微”。微网点建设是未来银行网点扩张的主要模式。农商行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积极探索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便利店等微网点的网络覆盖、人员配备、机具设备、产品支持、绩效考核、经费投入等方面。做“虚”。物理网点是有限的,但虚拟网点是无限的,具有机制灵活、可进可退等优点。该行在完善现有营销部机制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探索研究异地营销部、驻村金融服务员模式,巩固农村主渠道。二是建设渠道。电子银行较物理网点而言,具有成本低廉、高效便捷、低碳环保等特点,真正将金融“高速路”延伸到了乡村,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乐清农商银行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产品,实施精准营销,构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全方位、立体式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目前电子银行客户24万户。同时丰富网上理财、网上缴费、网上购物等功能,并加强与在线基金销售行业、在线团购、大宗商品交易等电商平台的合作。三是拓展渠道。利用移动互联网金融开展普惠金融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是银行渠道建设的未来方向。结合大数据技术,移动银行将是银行未来竞争的平台和渠道,成为商业银行的客户入口、数据入口、产品入口和交易入口。这是乐清农商银行正在考虑的方向:发展线上互动,通过官网、微信融资平台实现客户从申请到资金使用全程网络化操作,足不出户就完成贷款的申请、审批、放款和归还的全部过程;
完善线上交流,将售前的产品营销宣传、售中的产品推介引导和售后的服务维护跟踪融合在一起,加强客户与银行互动交流。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从粗放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转变。要积极推进增户扩面与小额贷款发展,服务标准化是做小额批量业务的前提。要优化信贷流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客户关系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提高放贷效率和精准度。要加快建立小额贷款集中办贷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分别对批量化小额贷款客户、高端客户提供标准化、个性化服务。二是从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努力成为客户的金融管家,即发展以零售业务为核心,金融市场业务、公司业务、国际业务、银行卡业务、财富管理并进的“一核五驱”战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一键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努力成为客户的生活管家:提供缴费综合服务,随时随地缴纳日常的手机费、电话费、电费、水费、燃气费、物业费等等,集中管理生活基本支出,同时提供人性化增值服务,接近银行和社区居民的距离。努力成为客户的时间管家:根据客户对营业时间的要求,提供便利化的时间服务。三是从人工服务向智能化服务转变。建立无线营业厅,客户能看到醒目的无线wifi标识牌,看本地新闻、影视资讯,登陆微博、微信公众号,收发邮件等。提供智能“一对一”服务,当客户到达网点后,就对大堂经理发出提醒,使客户能够在网点内享受个性化服务。另外,针对客户体验,开发远程预约、免填单等系统。借鉴智能银行理念,通过科技智能的软件体验、互联网体验,为客户提供全新的金融体验旅程,打造客户想“逛”的银行。

【篇六】

**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验区。人民银行**中支积极落实相关方案、规划、制度和措施,努力探索,先行先试,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便利性和满意度明显改善,被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评价为“扎根农村基层、实现农金对接、立体化社会管理、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四个精髓”。人民银行**中支对前期**农村金融改革创实践进行了总结,建议从完善配套服务机制、用好用足金融惠农政策、普及金融基础设施、健全农村信用体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情况

(一)构建系统性政策扶持体系,出台配套方案措施。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2013年7月,**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签订《共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备忘录》,市、县两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成员单位,把落实情况作为“一把手”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起“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高质量制定总体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了《**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共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备忘录的实施方案》等20多项配套政策,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完善农村金融要素市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推动普惠金融。

三是高标准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发挥货币政策的撬动作用,综合运用降息降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再贷款、再贴现工具运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年以来,共降息8次,降准8次,发放支农再贷款26.06亿元,在全省发放首笔扶贫再贷款2亿元,共释放流动性23.64亿元,贷款年均增速达17.5%。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意愿。争取省政府第一批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7亿元,设立各类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近3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7个。

(二)发展多层次融资渠道,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一是利用自主开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系统,将信用等级为a-以上的优质企业,向**金融工作局优先推介为上市后备名单或推荐进入“新三板”挂牌交易。目前,102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总数、新三板企业数量在广东山区五市排名第一,**年以来企业直接融资98.5亿元。

二是创新符合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点的金融服务,全国首单商业银行全程参与的,涵盖股权及债权一体化综合融资服务模式的ppp项目成功落地。目前辖区已有3个ppp项目,银行授信额度21.7亿元,已发放贷款1.1亿元。投资总额61.5亿元的韩江高坡水利枢纽工程是首批国家层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12宗试点项目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预计将来可引进社会资本19.56亿元。

三是针对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截至2016年7月末,农发行**分行实施了10个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支持江南新城、金山片区的土地整治收储项目、兴宁棚户区建设项目等,贷款合计50.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发放的土地储备贷款余额达30.51亿元。

(三)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支付广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金融服务站全覆盖、率先推广小额取现“村村通”工程,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推动助农取款服务点机具加载银行卡转账、普通消费、代理缴费、缴存领取社保金等便民支付功能,推广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扩大现代支付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应用。截至2016年7月末,农村人均持有银行卡1.27张,比**年末增加0.57张;2654个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取款113.56万笔,累计取款金额达4.92亿元。试点推行“农村电商+助农取款”惠农便农新模式,在已有助农取款服务点上叠加农村淘宝服务站,构建起商户、银行、农村电商及群众等四方共赢的新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地区支付通道供给。大力推动金融ic卡应用工作,推动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菜市场、物业门禁、志愿者卡的应用。如在梅县区扶贵市场拓展金融ic卡在菜市场的应用,为居民提供便利化的支付环境。

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路

目前,**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还存在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广度和深度、农村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和定期更新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配套服务机制。系统梳理涉及“三农”、中小微企业、助学、就业、保障房等领域的财政扶持政策,整合扶持资金,尽可能以担保、保险、贴息等方式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减轻或者免除不必要的费用负担,如减免农村住房确权、登记、办证、评估等各环节产生的费用,让利于民。强化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普惠金融建设,推广ppp模式,打造政府基金+民间资本+产业链金融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

(二)用好用足金融惠农政策。跳出固有思维,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一是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为全局改革积累经验。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服务,实现“长尾效应”,降低服务成本。三是联接农户、农企和商家,打造互惠互利的商圈平台,构建集电商、金融、消费、农产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四是加强与农发行、国开行的对接,发挥政策性资金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建设基金、抵押补充贷款等优惠政策,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优惠贷款支持。五是发挥好央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和再贴现作用,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以低利率资金支持农民增收增效。

(三)进一步提升金融基础服务水平。一是优化金融网点和支付手段。优化农村物理网点布局,持续推进产品下沉、人员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着力增强农村网点金融服务功能。加大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推广力度,推广“助农取款+农村电商”、“助农取款+移动支付”模式,真正打通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普及金融知识。把普及金融知识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利用农村夜校、文化广场等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金融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实现常态化。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农村住房、就学、就医、生活服务等消费信贷产品研发,设计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审贷效率。四是普及权益保障。按照分片包干的方式,由挂点金融机构派驻优秀员工担任社区金融顾问,主要负责普及金融法律知识、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化解金融消费纠纷,在第一时间为农民维护金融消费权益提供帮助。

(四)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一是健全信息共享更新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尽快上线运行,提升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融信、融商、融智的支撑力度。二是完善信用融资培育机制,加大对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推广运用,建立信用+金融扶贫、信用+担保基金、信用+农村两权、信用+互联网金融等应用模式。三是建立信用市场培育机制,积极培育扶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推动信用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