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以智范文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提升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

时间:2022-12-18 08:25:04 来源:以智范文网

摘要: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到成长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学校留守儿童表现出学校归属感缺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内心孤独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心理疏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

关键词:健康生活素养;
留守儿童;
学校归属感

一、健康生活素养与学校归属感的涵义

健康生活素养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认识自我的优缺点,发展自我的健康身心,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够结合实际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等。教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素养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学校一员,愿意承担各项责任和义务,喜欢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增强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疏解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提升留守儿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认同。部分学生不熟悉学校的办学历史,不了解学校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不清楚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制度。对学校的管理要求是排斥,甚至对抗的态度,教育和管理他们成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的麻烦事情。二是缺乏班级集体责任感。部分学生对班级缺少责任感,不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和任务,不服从班委干部的管理,不愿意承担扫除、活动排练等责任和义务,不懂得关心和帮助同学,以自我为心,学生交际能力薄弱。三是校园活动参与程度低。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采取不关注,不参与、不支持的态度,甚至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缺乏积极参与、积极提升自我的态度和意识。面对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2]

三、培养健康生活素养,增强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策略

(一)加强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的渗透性、潜在性、知识性、多样性特征,能对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提升发挥潜移默化影响。特别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和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心理、性格、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向熏陶功能,制定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基础,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园文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宣传和展示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出一个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在自我的学习成长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不断精益求精,为学校和班级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开展各种提升学校归属感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参加活动是增进感情、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运动会、艺体节、合唱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展示自我,为班级争得荣誉,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可以结合留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当学生在某一组织中承担了任务,并通过合作成功完成了团队的任务,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三)注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增强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转变角色,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特别是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发挥担任学生“成长导师”的作用,从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心理上疏导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从生活上真心关怀和帮助学生,从人生发展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多数学生会崇拜自己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心人际关系不佳,遭受同伴排斥的、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多在上课或者公开场合鼓励和表扬学生,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四)关注留守儿童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变化。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产生需要关注学生的合理需要。当学生的自我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懈怠、学习动机不足、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心理问题。教师要认真调研了解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办法,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同时,中学生的年龄正是处于心理急剧变化,也是最剧烈、最难以控制的时期,再加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没有在身边,缺乏家庭和父母的关爱,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立好心理咨询室,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更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办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改变情绪和态度,恢复心态平衡,保持心理健康。(五)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功能。中学生非常注重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希望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得到自己班级同学的认可。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一员。现实情况中,某些学生由于遭到班级同学的疏远、排斥,从而对学校形成恐惧,继而不去上学,甚至退学,这也是他们在学校没有得到认同与接受的后果。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发挥班集体的凝聚作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班主任要建立一个总体目标,它是能够反应整个班级师生共同期望,并渴望实现的。如运动会前几名、成为优秀班集体等。它能不断的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全体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为最大限度的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功能,班主任还要做好班级同学的角色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发挥作用。例如,设立班委干部轮值制度,安排小组成员办黑板报,布置循环制清洁卫生工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会对学校、班级形成更深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韩相勤.中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培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10).

[2]王有鹏.培养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友谊主题教育[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7).